文|投资界
靴子终于落地。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称,博裕五期美元基金通过其关联方拟收购北京SKP部分股权,目前尚未公布交易金额。至此,传闻已久的消息终成定局。
外界不免唏嘘之声。要知道,北京SKP堪称中国奢侈品零售行业的传奇。作为中国顶级的百货商场,靠着京圈贵妇曾创造过门店单日卖出10亿的销售神话,多年蝉联“中国店王”。
如今交易即将落锤,老股东华联集团退出,PE巨头博裕资本接手。悄然间,消费浪潮如水流转,有人急流勇退,有人奋力前行。
博裕操刀
中国最赚钱商场卖了
具体交易细节浮出水面。
此次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博裕五期美元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下称北京SKP)股权案,公示期截至5月9日。
文件显示,博裕五期美元基金通过其关联方拟收购北京SKP部分股权。完成交易后,博裕五期美元基金关联方通过财务投资间接取得北京SKP的42%-45%股权,北京 SKP 仍保持之前的运营管理结构。
此次交易主体为北京华联百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此次交易前,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下称Radiance)与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权。
作为北京SKP原股东,华联集团成立于1997年,旗下业态涵盖生活超市、食品超市、社区购物中心及商业地产等。而Radiance于2011年9月14日成立于新加坡,主要从事投资控股业务。
交易完成后,Radiance将继续间接持有北京SKP42%-45%的股权,博裕基金关联方则将间接持有北京SKP42%-45%的股权,与Radiance共同控制北京SKP。以此计算,华联集团将出让24%-30%股权,Radiance公司约出让15%-18%的公司股权。
此次交易传闻已久。早在3月底,观察者网报道称,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博裕资本接近达成协议,或将出售北京SKP。整体SKP业务的估值在40亿-50亿美元。
若以该估值计算,意味着华联集团将通过此次股权转让回笼资金约69亿元至108亿元。
交易买方为博裕五期美元基金,于2021年3月30日成立于新加坡,主要从事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业务,为博裕资本旗下基金。根据其官网信息,博裕资本成立于2011年,覆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不动产与新基建以及风险投资领域的专业机构。
对于北京SKP人们并不陌生,几乎是奢侈品的代名词。目前在营商场分布于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其中北京SKP商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店王。如今,商场传奇即将易主。
顶流如何炼成
位于东三环的CBD区域,毗邻长安街,附近的华贸中心和国贸写字楼里聚集了近一半的世界500强企业和无数VC/PE机构,可谓是流淌着奶与蜜之地。可以说,北京SKP从一开始就锚定了最有钱的那拨人。
将时间倒拨20年,这里曾是北京热电厂旧址,彼时还是城乡结合部样貌。2003年,华贸中心动工,打出了“华贸中心,世界的商圈”口号。四年后,其商业配套主力店新光天地——也就是北京SKP前身正式开业,由新光三越和北京华联共同创立。
彼时,新光三越已是中国台湾知名的百货公司,渴望进一步进入大陆市场,而北京华联曾手握华联综超和华联商厦两家上市公司,二者一拍即合。
一开业,新光天地就引入了938个品牌,包括PRADA、Fendi、GUCCI等90多个世界顶级品牌,超过40%为首次进驻北京的国际品牌。将这么多高端品牌集合在一起,在当时的商场极为罕见。
这里有一段插曲:品牌洽谈时,新光天地给LV预留了C位,但LV已经入驻国贸商城,拒绝了邀请。新光天地转头选择GUCCI与PRADA作为领头品牌。8年后,LV不请自来,但商场里已没有很好的位置,此事一度成为LV管理层的心中遗憾。
此后,新光天地连续4年保持年销售额30%的增长。2011年,以65亿销售额拉下“中国百货店王”杭州大厦,成为“新店王”,并稳坐宝座十多年。
也是这一年,新光三越与北京华联开始分道扬镳,最终华联取得控制权独立运营,并于2015年正式更名为SKP,取自新光天地Shin Kong Place的缩写。据说连客服接电话都改为“您好,这里是北京SKP”,说错一次罚款50元。
在华联主导下,北京SKP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组建自营品牌矩阵,牢牢掌握品牌控制权;建立起会员管理系统,洞悉顾客需求。两种做法在当时都堪称业界先锋。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钱,建议去北京SKP逛逛。”全国首店、新款首发、限量版预订等是北京SKP的标签。在这里逛街,讲究的是效率。近百个国际大牌的门店按品类紧密排列,上新快、密度高。毫不夸张地说,法国巴黎发布了新品,SKP会以最快速度上架。只要你想买,几乎没有买不到。
每一年,SKP的店庆都被称作是“有钱人的双十一”,这是全年折扣力度最大的活动。商场开门前,全北京乃至整个北方的有钱人已大排长龙,准备百米冲刺血拼全场,豪车们至少排队四十分钟才开得进停车场。
有人说,在SKP不敢呼吸,全是金钱的味道。2019年,北京SKP的店庆活动创造了一个神话:单日卖出了10.1亿元。意味着每分钟能卖出139万元,比许多商场一年的营业额都多。2020年,更是以177亿元的销售额超过世界最负盛名的奢侈百货公司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店王”。
北京SKP永不停歇的旋转门似乎隔开了两个世界。这座顶奢商场对于打工人来说,最常去的则是星巴克和楼下餐饮。而在社交平台上,“穷人逛SKP”则一度成为流量密码。
后来,SKP走出了北京,陆续进军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店王”的成功。然而,中国店王的印钞机,也开始慢了下来。
抄底的机会?
“全球店王”的疲态,早已显现。
连续十多年蝉联销冠的北京SKP,在2024年遭遇了滑铁卢。按联商网等第三方统计数据,当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7%至220亿元,“店王”宝座被南京德基广场取而代之。
细看下来,昔日SKP进击的步伐早已放缓。北京SKP曾先后拿下了杭州、昆明地块,计划在2023年、2025年建成SKP商场。不过截至目前,两家商场建设均已延期。
有着相同烦恼的顶奢商场不止SKP。恒隆地产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商场收入减少3%,高端商场收入更是下滑4%。其中,“坪效王”上海恒隆广场租户销售额下跌22%至133.38亿元。恒隆地产归因为“消费力稍逊的顾客对高端消费更加谨慎,并在海外寻找更优惠商品”。
顶奢商场的冷热,直接折射出奢侈品行业的温度。2024年,LV、Dior等品牌母公司LVMH,收入同比下跌2%至847亿欧元;Gucci、Saint Laurent等品牌母公司开云集团,营收同比下降12%至171.94亿欧元。
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仅增长1%至3%,与以往动辄双位数增长相比明显回落。贝恩公司则指出,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下降18%至20%,业绩回落至2020年水平。
归根结底,奢侈品的生意没那么好做了。20年前,奢侈品的表达方式一如既往——广告、时装秀和商场橱窗。但过去5年,现实消费习惯和网络电商早已将这一切搅得天翻地覆,旧故事讲不通了。
向上看品牌,向下看价格,消费者越来越聪明和理性。除了一些坚定选择爱马仕和香奈儿的高净值人群,中产开始对奢侈品祛魅,转而去老铺黄金排队寻求保值,用松弛的尼龙包和小众运动品牌表达风格。
时尚也有保质期,没有人能一劳永逸。从这个角度来看,顶奢商场与奢侈品遇到的困境如出一辙——不再新鲜。这些年,北京SKP仍旧是多品牌汇聚的“百货”传统思路,没有更多新玩法。
不得不提到新“店王”南京德基,不仅一年新开首店多达54家,连卫生间都成网红打卡地,日均接待超3万人次。游客在森系花园、赛博朋克风格的卫生间举着手机,边拍边感叹:“这厕所比我家还贵。”
尽管“网红厕所”消解了顶奢商场的高冷形象,但泼天流量带来的“平民幻觉”,反而强化了奢侈品的符号价值。数据显示,德基客单价从2021年的1.2万元升至2024年的1.8万元。
回到这笔交易,最大卖方华联集团选择落袋为安。而博裕资本此时出手SKP,更像是抓住了机会。放眼国内乃至全球,北京SKP无疑仍是能够穿越周期的稀缺优质资产。背后逻辑不难理解——当资产优质但规模庞大的标的,估值正回归合理。甚至为了集团利益,不惜打折出售,这便给了资金充裕的行业龙头和PE抄底的机会。
“对于PE来说,中国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买方市场,因为竞争少得多。”想起太盟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单伟建曾提及的,低估值只有在中国目前的买方市场才能实现。
有人向左,有人往右。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