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一度红火的“智能驾驶”,最近出现了新变化。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小米汽车的宣传物料上,对其智能驾驶功能换了宣传术语,将原有的“智驾”更改为“辅助驾驶”。此外,理想等多家以“智驾”为卖点的新能源车企,近期都降低了“智驾”的使用频次或换了说法。
这些宣传措辞的修改,离不开一个重要背景。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当日的推进会围绕测试、宣传、功能安全等维度提出多项要求,具体包括规范宣传,不要扩大宣传规范技术名词,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名词,要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使用“(组合)辅助驾驶”一词等内容。
由此可见,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目前虽然是个别企业产品介绍措辞上的微调,但实际上反映了整个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风向的一种变化,相信很快在全行业的营销活动中,“智驾”一词将会越来越少地被用到,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也是监管部门执行力的体现。
实际上,据报道,在近期举办的一些车展上,汽车智驾营销已悄悄转向。“我们现在不说‘智驾’了,都是说‘智能辅助驾驶’。”在上海车展现场,一位造车新势力的销售人员在展台说道。
但“智驾”的退场是否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呢?会不会还有厂商在之后又会发明其他类似具有诱导性的营销词汇呢?要知道,其实早在2024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联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汽车自动驾驶宣传规范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和科技公司禁用“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夸大表述,需标注“辅助驾驶”或“L2/L3级自动驾驶”,文件中反诱导性宣传的精神显而易见,但此后一年中,“智驾”一词在营销中的使用却并未减少,因误用智驾功能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屡屡发生。
显然,“智驾”的流行,是很多车企与监管部门博弈后的结果,体现了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关车企明知道监管部门明令禁止围绕自动驾驶技术的夸大表述,但同时又想尽各种办法打擦边球,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使然。
智能汽车市场就像手机市场一样,多数消费者更乐于为更智能的产品付费,但问题在于,更智能的手机不太会因其更智能变得更不安全,但智能驾驶却具有太多不确定性,智驾的优越性被夸大的代价,是安全性被有意无意弱化。
有报道称为了重拳整治车企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出台了包含诸多词汇的禁用词汇名单,“自动驾驶”“高阶智驾”“零接管”“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脱手”“脱眼”等之前新车发布会和媒体报道中常见的一些词汇都遭禁用,但如果车企依旧存在博弈心态,而不能把消费者安全放在第一位,终究还是会想出新的误导性擦边词汇。
当务之急,是使造车行业尽快形成全行业共识,厘清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首要利益是安全,而非智能。一味以弱化安全为代价强调智能,最终毁掉的很可能是行业前景,这不只是因为要面对来自监管方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看法,智能网联汽车的口碑承受不住几次恶性事故。
新能源车的异军突起是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大成就,智能驾驶技术又是新能源车的一大亮点和卖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企一定要把市场卖点都押在智驾领域。新能源车在电池、电机和电控和安全领域仍大有可为。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核心不是智驾该不该退场,而是行业打擦边球的营销心态是否终结。
撰稿 / 信海光(科技专栏作者)
编辑 / 柯锐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