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南京4月1日电 (记者张晔)以往研究表明,海绵化石骨骼建造要么是碳酸钙,要么是硅。不过,科学家对于这一问题有了新发现。记者1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与韩国古生物研究团队等专家研究团队,在宜昌远安发现了4.8亿年前的层孔海绵化石,名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这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层孔海绵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将造礁的层孔海绵的化石记录提前了约2000万年,还揭示了早期礁生态系统和生物矿化演化的独特机制。该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层孔海绵是奥陶纪—泥盆纪(古生代)标志性的浅海造礁动物之一,在礁构建中的作用、生态地位和地理分布上类似于现代珊瑚。在距今4.6亿年的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层孔海绵几乎同时融入热带至亚热带气候区的全球礁生态系统。因为受到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海洋生物多样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着礁生态系统从微生物主导向层孔海绵和珊瑚主导转变。
然而,层孔海绵突然融入礁生态系统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关键科学问题:最早的层孔海绵何时出现?它们是如何获得矿化骨骼的?最早的层孔海绵在古生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如何成为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因为缺少早期层孔海绵的化石记录而无从得知。
原先研究中,研究者普遍发现,海绵化石骨骼建造要么是碳酸钙,要么是硅。而研究团队发现,嫘祖冠毛层孔海绵是通过氟磷灰石构建其骨骼的,这在整个海绵类中从未见过。这一新发现确立了多孔动物门,这是第一个已知的利用硅、碳酸钙和磷酸钙等3种主要生物矿物质的后生动物门。不仅如此,嫘祖冠毛层孔海绵还形成复杂的礁结构,在框架构建和结合其他造礁生物组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认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可能代表了磷酸盐生物矿化的早期“实验品”,后来在海洋化学变化的背景下被基于碳酸盐的海绵所取代。这一发现强调了环境因素在塑造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