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周年,生日快乐!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之初,“如何建立自己的专利制度”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既无资料,也缺乏经验——这一古老的东方国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迈出了建立现代化专利制度的第一步。中国专利法几经修改,中国特色的专利制度优势持续凸显,不

改革开放之初,“如何建立自己的专利制度”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既无资料,也缺乏经验——这一古老的东方国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迈出了建立现代化专利制度的第一步。中国专利法几经修改,中国特色的专利制度优势持续凸显,不仅适应了国内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需求,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2025年,中国专利法实施四十周年。本期《双语周刊》梳理了中国专利法立足国情、博采众长的发展历程,并分别邀请了亲历者、耕耘者、记录者、受益者,聆听他们与中国专利制度“双向奔赴”的故事。

法律制度接轨国际

制定专利法是建立中国专利制度的基础。自1979年开启专利法起草工作以来,我国注重将各国专利制度进行综合比较,并取得了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建立方面的援助。特别是1980年我国专利法起草小组部分成员在参加“修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外交会议”期间,与时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鲍格胥等就专利法(草案)进行了14次、长达30多个小时的讨论,为我国专利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帮助。在各方的合力支持下,我国在较短时间里颁布了一部既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专利法,在国内外赢得良好反响。鲍格胥评价:中国专利法的颁布是“历史性的成就”。

服务创新优势凸显

1985年4月1日,中国专利法正式实施当天,中国专利局(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累计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3455件,刷新了当时世界专利史上的日申请记录。四十年来,中国专利法历经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法都更加注重同国际规则的有效衔接,更好发挥专利制度在推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从1994年的仅有98件至2019年跃居全球第一;2022年,《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在中国正式生效,2024年中国申请人通过海牙协定提交的外观设计国际申请项数跃居全球第一……中国专利制度与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深度接轨,不仅为国内外申请人提供了便利,更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人才队伍“拔节生长”

在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人才培养一直被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专利局在成立之初尽管面临经费紧张的困境,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了一批业务骨干到知识产权制度发达的国家进修专利法律、审查和文献等业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培育集聚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国际化及基础人才的“4+1”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4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超过90万人,包括专利审查员、专利代理人在内的专利人才大批涌现,专利人才培训工作日益专门化和多样化。

有益经验“合作共享”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与33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审查机构建立了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成为十余个国家的PCT专利申请国际检索单位和国际初步审查单位……四十年来,中国与WIPO、各国和地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在专利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专利制度始终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为融入全球创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中国陆续加入了知识产权领域几乎所有主要的国际公约,并构建起多边、周边、小多边、双边“四边联动、协调推进”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新格局,与世界积极分享有益经验,推动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我和专利法的故事”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合作司原司长 乔德喜:

我最为难以忘怀的事是有幸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专利法的制定与修改,以及中国专利制度的相关实施工作。1985年9月,我作为现场翻译亲眼见证了时任中国专利局局长黄坤益作为中国代表首次当选为巴黎联盟大会主席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标志着中国专利制度从此迈上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广阔的国际舞台。

中国专利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中国的专利制度也必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进一步地完善。作为亲历者和参与者,我衷心地祝愿中国专利制度发展得越来越好!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 党建伟:

专利制度作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支柱之一,其效能的发挥有赖于国际化人才的支撑。历经四十年发展,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现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循环的跨越式转变。

2016年,同济大学率先与WIPO共建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开创国际组织在华办学先河;2017年,启动“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项目,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范式升级。期待我国继续强化“国际组织+顶尖高校+实务机构”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型人才流动网络。

人民日报记者 谷业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专利制度几乎从零起步,仅用四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专利制度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专利制度因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开放而兴,随着专利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愈加铿锵。如今,中国的专利制度建设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从事知识产权领域采访报道的记者,我希望能继续见证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进步,通过新闻报道,让专利思维深入人心,让尊重原创、鼓励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米瑶:

今年是中国专利法实施四十周年,也是中兴通讯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兴通讯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专利制度建设的见证者、受益者。

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专利法进行重大修改,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中兴通讯也在1996年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进入21世纪,中国深度融入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体系,中兴通讯也积极进行国际布局,加快打造高质量专利。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让世界一同见证中国创新的智慧与力量!

(言知工作室 薛佩雯 田伊慧 郭思源)

(编辑:刘珊)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